自我同一感
来源:杏林花开育心工作室 作者:杏林花开育心工作室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0-09-08 10:24:47
A A A

 

确认自我认同感是青年期的重要发展任务。埃里克森提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防止社会角色的混乱是青年期的发展任务。自我同一性是关于个体是谁、个体的价值和个体的理想是什么的一种稳定的意识。每个人在青年时期都在探索并尝试去建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感,即自我认同感。

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自我同一感的确立是自我分化和整合统一的过程。

1.自我分化是把整体的我分化为“主体我”与“客体我”的过程。青年期发现和认识本质的“我”,是从明显的自我分化开始的。儿童期的自我是具有稳定性的、整体的自我。青年期的自我是将整体的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主体我”是观察者、分析评价者、认同者,“客体我”是被观察者、被分析评价者、被认同者,即是一个由“主体我”来分析、认识“客体我”的过程。

其实,自我意识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在自我分化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青年自我概念好比“我是什么样的人”,自我评价好比“我这个人怎么样”,自我理想好比“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就是以自我概念为基础,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超越现实的自我,实现自我理想的过程。

在自我分化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青年必然会产生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反应的一致与否、分析者对被分析者评价的准确与否、知者对被知者的认识贴切与否的问题。于是,自然会出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激烈矛盾斗争,造成对自我的肯定或否定的认知。

2.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达到自我认识的整合统一。自我分化为“主体我”和“客体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主体我”与“客体我”的统一。“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主体我”和“客体我”便在新的水平上协调一致,即实现自我的整合和统一。新的整合和统一主要是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的过程实现的。

自我接纳是对自我积极肯定的心理倾向。自我接纳是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接受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平常心面对自我现实;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

自我排斥是对自我消极否定的心理倾向,即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的心理倾向。自我排斥与自我接纳一样,是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理过程,是个体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所必须要经过的心理过程。

青年期自我的发展经过自我分化,再通过自我接纳和自我排斥等过程之后,自我的发展便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在新的水平上达到整合统一,形成自我同一感。大多数青年人都能形成并确立自我同一感。

3.不能确立自我同一感。如果“客体我”和“主体我”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青年便难以确立自我形象,也无法形成自我概念。于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内心冲突,甚至引起自我情感的激烈变化,引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导致自我同一性扩散或社会角色混乱,并造成自我同一感危机。

4.解决自我同一感危机的方式。

第一,同一性确立。体验过各种发展危机,经过积极努力,选择了符合自己的社会生活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以达到成熟的自我认同。

第二,同一性延续。青年正处于体验各种同一性危机之中,尚未明确做出对未来的选择,但是正在积极地探索过程中,处于同一性探索阶段。

第三,同一性封闭。青年在还没有体验同一性困惑的情况下,由权威代替其对未来生活做出选择。这实际上是对权威决定的接纳,属于盲目的认同。

第四,同一性混乱(扩散)。无论是否经历过同一性危机,或是否进行过自我探索,青年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生活抱有向往或做什么选择,他们不追求自己的价值或目标。这也称为角色混乱。

诚然,在一段时期内,青年为寻找自我、发现自我而出现暂时的同一性扩散或角色混乱,多属正常现象。只要通过角色试验、亲身体验式的自我痛苦探求,就可能会实现新的、更富创造性的、积极的自我同一。但是,如果长期遭到同一性挫折,就会出现持久的、病态的同一性危机。 他们无法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能形成清晰的自我同一感,致使自尊心受挫,道德标准受阻,长久地找不到发展方向,无法按自己设计的方式正常生活。有的会走向与社会要求相反的、消极的同一,有的甚至会出现同一性扩散综合征的特征。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

邮编:712046

电话:029-38185399

  • 心理咨询中心

  • 杏林花开育心工作室

版权所有: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1 陕公网安备 61040202000395号